刘伟鹏:植物字的使用诞生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名词
发布日期:2024-10-26 点击次数:177
先说“周”字,周的象形是界划分明的农田,田中小点是禾稼之形。周后来成为中国历史朝代中年代最久的一个王朝,也与其农业发达有很大的关系。
在灭商之前,周部落因为遭到戎、狄等西北地区部落的侵扰,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为给周人找一条出咱,率领族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。这一事迹在《诗经》中有记述。诗中的“水浒”一词便是“出路”的意思,这也是后来明清时期小说《水浒传》中“水浒”一词的原意,即找条出路,周人找到的地方就是渭河流域,这里土地肥沃,灌溉便利,物产丰富,农耕条件的优越促动经济快速发展。周人力迅速壮大,成为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时期。
到后的秦时期,也有这个因素。战国争雄,比的是国力经济,前面我们说过这里的地理条件,“秦”就是最好的体现。
“秦”字的象形为抱杵舂米,甲骨文上部,左右两只手,中间是一把木杵,下部是两棵禾,整字表达的两手举杵舂谷的场景是石器时代的生活常见场景,“秦”的本义为粮食。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其引申义,秦是伯益之后所封国,地宜禾。也就是说,秦国之所以以秦为名,与春秋时期这个地区盛产粮食有关。陕西八百里秦川,渭河泾河经流灌溉,气候适宜,土壤疏松肥沃,《禹贡》中把关中的黄壤土定为上上等,为最适宜种植农产品的地方,tp钱包官网下载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大粮仓。国富民丰,才能兵强马壮,这也是秦国能一统中国的原因。这是植物对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的一个案例。
后来对植物的应用,扩展到城邦疆域的层面。古代城邦之间,建立土界,植木为界,“邦”字即来源于此。邦的象形是植木于田界之形,从丰从田。古邦易田为邑,植树为界,邑界为邦界。“邦”字与“封”字这两字字形一致,其意义也一致,在古代可以通用,都是以植树为封界的意思。后《尚书》说协合万邦,“邦”字进一步引申“封邦建国”之意。
与“封邦建国”等庙堂寓意相对的,是山野之逸意。比如“野”字,甲骨文从林从土,意思是遍长树木的地方为野,离开庙堂的人可称为“在野”。
还有“麓”字,从林从鹿,原意是指守山林的小官,后专指环境清雅使人心性愉悦的山林的局部。“麓”是最早用于人类游玩赏乐的山林区域,和现在旅游景点意义差不多,在卜辞中多处见到以麓组成的词,如“鸡麓”、“麦麓”、“南麓”。了解商周时期的生活习俗的人可能知道,在商周时期,大到战伐远征,小到婚丧嫁娶,甚至出门游玩一下,都要占卜一下。“麓”在卜辞中多次出现,说明无论哪个时代,生活如何辛苦,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赏乐都是大家向往的事情。“智者乐(yao)山,仁者乐(yao)水”,便是从山林间获得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