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伟鹏:从“来”和“麦”的区别来看造字的内在逻辑关联
发布日期:2024-10-26 点击次数:178
因为规律相通,一些同类型字的造字方法一样,其意理也是一样的。
如“来”字和“麦”字,前面篇章我们简略提过其变化,这里可做进一步的阐释。“来”字,象形为一棵麦子的形态,也就是说,“来”的原义是“麦”。
为什么后来“来”变成了来去的来的意思?是因为古人认为小麦是上天所赐,从天上来,所以来便有了来去、往来的引申意,专做“来”用,麦子的麦,便用了麦字专项专用。
在以“禾穗”为基础象形的汉字中,有的字我们今天看起来与原初象形好像全无关系,比如“齐”字,它原是“禾麦吐穗似参差不齐而实齐之形”,齐与不齐的对比,似齐非齐的印象,形成了古人对齐的造字概念。如果不对其原意探析了解,是不大可能了解这其间的逻辑关联的。
但我们说汉字总是呈简化方便的趋势,它的一切构造都是以方便书写和交流为目的,所以大部分以植物为象形基础的字都很直观明了。比如蒿,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”,即指青蒿;比如杏,杜、柳、杞等字,都是木旁形声,直观明了。
在植物字中,人与植物的关系是构造植物字的一个重要因素,这是农业社会的特性。在农耕原始状态下,手和身边的可取之物是进行农作的基本工具。手拔草,是生产中常见的场景。我们一直强调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是草木繁多的环境,理解这一点,对我们了解植物字中植物与人相关的字很有帮助。
我们先看第一个“刍”字,这是以手取草之形,“刍”字的本义是拔草,也叫刈草,刈草用来干什么?喂牲口。所以牲口的草也叫“刍”,我们有时会听到“反刍”这个词,那是指牛羊的回嚼。
以刍字为中心,还引申出一系列汉字,如饲养牲畜之奴隶,还有比喻草野之人的言论叫“刍言”,割草打柴的人叫“刍荛”,喂养牛马的草料叫“刍秣”,都含有谦低的意义在里面,与刍的本义“草”的意义趋同。至到现在,有古文化底子的人写论说文,TokenPocket官网会自谦为“刍议”,意思是草野之人的浅见,请勿见笑的谦虚之说。
再如“才”字,其造字之初的含义是指草木初生,草木初生,从地平面以下冒出,枝叶新发,从地下到地面,才到世间。用这一场景来表示“才到,才来”,无比贴切。
还有生字,现在我们作出生、生长之意讲,也与草木从地面生出有关。生的象形为草木生出土上,生为进,所以引申为生育行为和事情的发生。
(刍字甲骨文)
在人持物进行农作的场景中,有一个字比较特殊,即“蓐”字。
“蓐”的本意是手执辰割草,辰是什么?从字义里看是农具。那么辰是种什么农具呢?它是一种大型蚌类的壳,“蓐田”一词在甲骨卜词及后来的古籍文献中多处见到,这说明这个词的运用已经普及。在铁器没有被发明的时代,寻找一种利器来除草是十分必要的事情。蚌类的硬壳坚硬锋利且易手持,用作工具十分称手,因此被用作除草用。辰的甲骨文是蚌的象形,其肉鲜美,外壳坚硬,在田沟河渠到处可见,实在是人们生活的好伙伴。
还有一些在人生特殊时期出现的场景,也与植物字相关。如“葬”字,本义是人在棺椁之中,不同时期甲骨文字体的表现不同,有的字体上还有点,表示泥土,举棺埋于草下,便是葬。
采字,人手向树上摘取;相,从目从木,指观察树木之状,又引申为省视、审视,再引申为辅助。秉,手持禾之形,后义为秉执、执持;权,从又从木,寓意与秉同,初指王巡视之地;还有利字,是刀割黍;乘字,人爬到树顶之形,本义为升为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