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纬地理】爱斯基摩人的“雪屋”里的地理密码、贝加尔湖

发布日期:2024-10-26 点击次数:117

【高纬地理】爱斯基摩人的“雪屋”里的地理密码、贝加尔湖

北极那么冷,冰屋又是用冰做的,为什么待在里面却很暖和?

生活在南方的朋友都知道,一到冬天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特别的冷,如果是生活在北方的朋友,那么到了冬天更是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,基本上手套、口罩都是必备的,因为那里的温度能达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。但是在遥远的北极,温度却还要更低,但是在那边却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,那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会用冰做成一个屋子,然后在冰屋里面睡觉休息,据说待在里面温度能下降很多,温度会变得暖和起来。

北极这个地方常年下雪,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度到零下50度左右,连北极熊都裹着厚厚的皮毛,在这里生存的动物一般都会储存大量的脂肪来抵抗严寒,不过令人意外的是,在这里居然也生活着人类,不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有所不同,由于常年生活在北极,建筑材料又比较少,他们就会就地取材,把冰块切割成长方形,然后就在雪地上搭建屋子,这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冰屋。

当地人搭建的冰屋具备很好的保暖效果,冰屋不仅可以阻挡外面的大风大雪,还能够将里面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阻挡开,首先当地人会将冰切成冰块交错堆积起来,然后再往上面浇水,水的作用就好比混凝土的作用一样,能够让冰块之间迅速相连,最后再盖上雪,下面留一个小门,冰屋就建好了,看起来非常简单,但是却非常实用。

冰屋因为气温的关系,可以长年累月的待在那里不会融化,而且你完全不用担心冰屋会漏风漏水,一般情况下,整个冰屋只有一个出入口,没有窗户,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好屋内的热气不会消费。另外冰还是热的不良导体,可以很好的把屋内的热空气“关”在里面,人如果从外面走进来,一下子就会感觉变暖和很多。

另外有的冰屋甚至还可以生起火来取暖,想想那个画面,外面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低温,再加上暴风雪,待在冰屋里面不仅不用担心被暴风雪吹走,还能达到很好的保暖效果,最关键的是还能烤火,想想都觉得很惬意。当地人在睡觉时,还会特意把床的位置加高,这样就能远离冷空气,使自己睡得更暖和,这就是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了。

贝加尔湖

地理环境

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,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,介于北纬51°29′~55°46′,东经103°41′~109°57′之间。

贝加尔湖地理位置

湖总容积23.6万亿立方米(2015年),最深处达1637米(2015年),是世界第一深湖、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。湖长636千米,平均宽48千米,面积为3.15万平方千米,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,湖面海拔455米,平均水深730米。

因此,贝加尔湖有着“西伯利亚明珠”的美称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贝加尔湖登录为世界自然遗产。

贝加尔湖的冰泡景观

贝加尔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,汇水面积为55.7万平方千米。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,湖中有27个小岛,因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,湖中仍保留着第三纪的淡水动物,著名的有贝加尔海豹、凹目白鲑、奥木尔鱼、鲨鱼等。该湖是西伯利亚的重要渔场,对该地区气候有较大影响。

形成演变

大约6500万年前,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,不仅将青藏高原整体抬升,巨大的力量还造成亚欧板块内部发生断裂;约2500万年前,强烈的地震使贝加尔湖区域断裂形成大裂谷;由于裂谷深邃、巨大,周围河流都调转方向向裂谷注水,再加上裂谷地形封闭,仅西南端形成一处开口,水流始终入大于出;经过成千上万年不舍昼夜地汇入,最终形成了世界最深、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。

贝加尔湖构造断面

由于贝加尔湖的裂谷仍在以每年2—3厘米的速度扩展,科学家推测,贝加尔湖可能是正在发展的大洋,亿万年后将与四大洋同样浩瀚。

贝加尔湖的形成与演变示意图

地球膨裂说认为,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,在39亿年前,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,这时的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,深度1.2万米。5.2亿年前,由于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,海水流入地壳的裂缝,海水从大陆上逐步退出,大陆逐渐露出海面,一些海洋生物就留在了大陆上低洼地区的湖泊里。5.2亿年前的海水是咸的,因此贝加尔湖的湖水也是咸的,但由于大量的雨水、河水不断流入贝加尔湖,湖水逐渐变淡。一些在海洋咸水中生存的海洋生物,逐渐适应了贝加尔湖中的淡水环境。

沿岸开发

生物资源

贝加尔湖水生生物资源丰富,物种多样性高,生物区系独特,tp钱包下载其约80%是贝加尔湖的特有种类。贝加尔湖附近区域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,约有1080种植物,还形成了独特的丛林性质的亚高山气候牧场。

贝加尔湖畔的森林

淡水资源

贝加尔湖的水资源储量和质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,其净水绝对储量占全世界淡水储量的20%,湖岸地区还有大量的医用温泉。

矿产资源

贝加尔湖地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油气资源储备,同时,金、钨、铀、锌、铅等多种工业矿产资源也储量颇丰。

区域开发

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、贝阿铁路等主要铁路线的修建,人口开始迁入、城市、工农业也在此遍地开花。

环境保护

随着现代采伐技术的发展,森林被大肆砍伐,物种减少,流水和风力侵蚀导致大量泥沙流入湖中,严重威胁湖泊生态系统。加之电力、化学、石油、军工等产业发展,贝加尔湖区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。

后来,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禁猎区、控制污染物排放、设立保护区和国家公园、立法保护贝加尔湖及周边区域。经过长期的防治,贝加尔湖区域正逐步恢复“西伯利亚明珠”的壮美风光。

西伯利亚明珠

贝加尔湖,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,中国古称北海,曾为中国北方部族主要活动地区,清朝曾短期控制该地,《尼布楚条约》后,将这块地区划归俄罗斯帝国。贝加尔湖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,湖总容积23.6万亿立方米(2015年),最深处达1637米(2015年),是世界第一深湖、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。湖长636公里,平均宽48公里,面积为3.15万平方公里,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,湖面海拔455米,平均水深730米。

贝加尔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,汇水面积为55.7万平方公里。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,湖中有27个小岛,因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,湖中仍保留着第三纪的淡水动物,著名的有贝加尔海豹、凹目白鲑、奥木尔鱼、鲨鱼等。是俄罗斯的重要渔场,也是一个天然大水库,对该地区气候有较大影响。推荐关注地理图文

贝加尔湖冬季平均气温达零下38 ℃,每年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,地壳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。伊尔库茨克是俄罗斯东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科技文化中心,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。

试题链接

下图为贝加尔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。

(1)指出贝加尔湖的成因,冬季贝加尔湖部分湖面冰层薄甚至不结冰,试分析其主要原因。(6分)

(2)曾有媒体报道,蒙古提出了“北水南调”计划,并寻求与中国合作,欲将贝加尔湖湖水引至北京。有关专家认为该“北水南调”计划基本没有可行性,请你为专家的判断提供证据。(8分)

(3)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,可是图中甲铁路却沿南部山区修建,为什么?(6分)

(4)简述图中铁路建设的意义。(8分)

答案解析

【答案】

(1)地壳断裂下陷,积水而成。(4分)贝加尔湖湖底热泉上涌,融化冰层或使冰层变薄。(2分)

(2)地形复杂,北段地势南高北低,相对高差较大,需逐级提水;距离长,而且沿途基本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,投资巨大;多断裂带,防渗漏难度大;冬季寒冷,施工、防冻技术和设备方面难度大;沿途气候干旱,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蒸发旺盛,沙漠广布;途径三个国家,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,不利于保障调水安全。(任答四点得8分)

(3)南部城市、人口众多,对交通需求量大;南部自然资源丰富;

俄罗斯北部气候寒冷,人口稀少;

北部冻土广布,不利于铁路建设,修建成本高,而南方温度相对较高,有利于铁路建设。(任答三点得6分)

(4)完善铁路网,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;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,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;

有利于该国东西部之间的社会经济、文化交流;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;

有利于巩固国防。(任答三点得6分)

【解析】试题分析:

(1)贝加尔湖是地壳断裂下陷,积水而成。因为贝加尔湖湖底断裂处不断有热泉上涌,融化冰层或使冰层变薄。

(2)将贝加尔湖湖水引至北京,沿线地形复杂,北段地势南高北低,相对高差较大,需逐级提水。

引水距离长,而且沿途基本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,投资巨大。

沿途多断裂带,防渗漏难度大。

冬季寒冷,施工、防冻技术和设备方面难度大。沿途气候干旱,蒸发旺盛,沙漠广布。

而且途径三个国家,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,不利于保障调水安全。

所以专家认为该“北水南调”计划基本没有可行性。

(3)俄罗斯南部城市、人口众多,对交通需求量大,且南部自然资源丰富。俄罗斯北部气候寒冷,人口稀少。北部冻土广布,不利于铁路建设,修建成本高,而南方温度相对较高,有利于铁路建设。所以铁路沿南部山区修建。

(4)南部铁路的修建,有利于完善铁路网,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。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,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。有利于该国东西部之间的社会经济、文化交流。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,有利于巩固国防。

考点: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,跨流域调水,交通线路修建的意义。

15G备考资源,随问随答,专题设计,优质课件,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

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——图文地理

注: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、中学地理研究、中学地理课、匠心地理、轻轻松松学地理、高考地理、讲地又讲理、老丁侃地理、星球地理、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,在此一并致谢!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。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,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,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。

顺手点击文末四符

分享收藏在看点赞

这是我们坚持不断

持续不停更新动力